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交流 > 学术交流

博士答辩:黑河下游生态水量调度及公众认可度

2017-05-26 15:27:09 【 【打印】【关闭】

答辩题目:黑河下游生态水量调度及公众认可度

答辩人:苗政

答辩时间: 2017527日(周六)13:30开始

答辩地点: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科研6号楼307教室

指导教师:冯起 研究员

学位类别:理学博士

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

报告简介:

    针对黑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国家实施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通过10多年的黑河水量调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下游绿洲的恶化趋势,生态开始恢复。黑河流域调度下去的水有多少,区间如何消耗,绿洲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有何影响,公众是如何看待生态恢复项目的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黑河生态水量调度及公众认可度研究。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野外试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黑河下游为研究区,摸清了黑河干流正义峡~狼心山河段引水情况;建立了东居延海水面面积和库容的对数曲线关系,确定了东居延海生态需要量、补水量;分析了黑河下游调水前(1999)和生态调水后黑河下游绿洲面积变化;将黑河下游水资源分配区划分为13个子区,以多目标模型为基础,通过建立不同子区不同时段的配水量与生态需水之间的关系,以两者的差达到最小为目标函数,以东居延配水指标、总量指标、生态水位指标、植被恢复指标为约束条件,并在平均来水情况下确定了黑河下游多目标优化生态水量配置方案,该方案可依据来水量的不同,实时调度东西河的分水比例;分析了黑河调水以来下游的生态服务价值,为未来黑河下游的水资源配置提供了参考;针对黑河流域生态恢复项目的相关问题,探讨当地农牧民对生态恢复项目的态度和认可度研究,可进一步说明项目的实施效果,同时当地农牧民对生态恢复项目的反馈也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同类项目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为黑河下游地区的生态恢复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答辩题目: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地下水水盐动态特征及其生态效应

答辩人:赵玉

答辩时间:2017527日(周六)13:30开始

答辩地点: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科研6号楼307教室

指导老师:冯起 研究员

学位类别:理学博士

学科专业:自然地理学

报告简介:

黑河流域分水政策的实施对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植被恢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黑河下游水资源变化及生态环境演变,但很少涉及分水前后地下水环境的变化特征,土壤盐渍化对地下水环境的响应机制以及分水前后天然植被变化的科学问题。

本文以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对象,以19986月、20036月和20156月三期地下水、土壤和植被调查数据为信息源,借助Mann–Kendall检验法、地统计学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梯度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分水管理政策实施16年来研究区水环境的变化特征,土壤盐渍化对地下水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及植被恢复状况,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具有指导意义。

 

答辩题目:民勤绿洲灌区地下水环境与土壤盐分特征及其关系研究

答辩人:李会亚

答辩时间: 2017527日(周六)13:30开始

答辩地点: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科研6号楼307教室

指导教师:冯起

学位类别:理学硕士

学科专业:自然地理学

报告简介:

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由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地下水矿化度普遍偏高。对于缺乏地表水的绿洲农业灌区,利用高矿化度地下水进行灌溉成为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高矿化度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离子直接进入到土壤,在强蒸发作用下,土壤极易产生盐渍化,从而影响到土壤环境。因此,研究干旱区灌溉地下水环境与土壤盐分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

本研究以水文学与土壤学为基础,围绕民勤绿洲地下水环境对土壤盐分特征的影响开展研究,通过分析民勤绿洲灌区地下水环境特征及表层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地下水环境与土壤盐分特征之间的关系,揭示地下水环境对土壤盐分特征的影响,为民勤绿洲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硕士答辩:额济纳胡杨林土壤呼吸研究

答辩人:金骅

答辩时间:2017527日(周六)13:30开始

答辩地点: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科研6号楼307

指导教师:苏永红 副研究员

学位类别:理学硕士

学科专业:自然地理学

报告简介: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连接地球其他各圈层的纽带。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全球碳循环等的深入研究,土壤中碳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全球大约有1500 Gt的碳以有机碳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是陆地植被碳库的2 ~ 3倍,是大气碳库的2倍多;IPCC报告表明凋落物对大气二氧化碳年通量的贡献是化石燃料燃烧贡献量的10倍。土壤有机碳储量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陆地植被养分供应的变化,并可能进一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布、结构和功能。土壤呼吸是土壤产生并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生态学过程。干旱半干旱区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生态系统脆弱,却在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尽管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含碳量较低、土壤呼吸速率较慢,在此区域研究土壤呼吸及其分量仍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行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呼吸及其分量研究,本研究选择在我国西北极端干旱的荒漠绿洲地区额济纳荒漠胡杨林进行实验。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实验相结合,能够更好地阐明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呼吸,为研究区生态恢复、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数据。

 

答辩题目:直插式根灌条件下土壤水肥变化与分布规律研究

答辩人:马振勇

答辩时间: 2017527日(周六)13:30开始

答辩地点: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科研6号楼307教室

指导教师:杜虎林工程师

学位类别:理学硕士

学科专业:生态学

报告简介:

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灌溉用水与其他用水单元之间的用水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节水灌溉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地表微灌和地下微灌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相比于地面灌溉,地下灌溉能够把灌溉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系密集分布区域,减少了灌溉水的蒸发损失,从而提高了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达到了节水的目的。然而,现有的地下渗灌、微润灌等地下灌溉技术需要开沟埋管、工程量大、检修困难。直插式根灌技术是依托于地表滴灌,通过导水微管,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密集分布土壤层,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它实现了土壤水分低蒸发损失、甚至无水分蒸发损失,有效的提高了灌溉水分利用效率。该技术安装简便、成本低廉、便于维护,节水效果明显。

本研究通过野外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直插式根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养分的变化与分布规律,同时测定了直插式灌水器的相关水力特性参数。为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制定高效的水肥管理制度,以及直插式根灌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2015.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