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思路出发,针对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极端脆弱的特点,将水资源与经济、生态环境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进行试验示范研究,密切结合额济纳生态治理项目(国家生态治理县项目、黑河治理项目),边示范、边研究、边推广,定位研究与农牧业治理相结合,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技术路线正确,研究方法得当,示范效益明显,推广面积显著。示范与科研相结合,经过5年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初步形成了极端干旱区绿洲的护、封、育、造的恢复技术。通过对人工草地建设、节水工程、退化天然草地恢复、舍饲与半舍饲的牧业经营等生态技术的组装、集成、示范和推广,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极大提升了示范区干部群众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理念,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取得了以下几项突出的技术体系。 (1)荒漠河岸林抚育技术体系:在林地围封后,主要采取了禁牧、禁伐、禁樵采、引水灌溉、补植造林、开沟断根、抚育间伐等人工促进更新措施,在能得到灌溉水的地势低平地带,胡杨老树(母树)根系分布范围内都成功地长出根蘖更新苗,形成新一代更新幼林。生物学上,生态学上,水文学上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项技术的创新点有二:其一,开沟断根技术,避免了胡杨种子发芽率低和慢的弊端,胡杨很快成苗。其二,利用老树(母树)根系营养器官生长出根蘖更新苗,胡杨林抚育区植被盖度提高10-20%。 (2)戈壁造林技术:提高了极端干旱区戈壁造林的成活率。戈壁造林成活率达75-80%。提高了15-20%. (3)肉苁蓉嫁接技术:使苁蓉的嫁接成活率从20%提高到30-40%;品种为肉苁蓉,提高了品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市场价为80-100元/kg。经济价值高。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和易推广的特点,被当地群众普遍认可。 (4)优质牧草培育技术:试验面积100hm2,全旗推广面积达3470 hm2。示范区的人工草地鲜草产量达到5.87-7.6万kg/ hm2示范区农牧民收入提高20%。为提高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恢复提供经验。现在示范的作用下,本地积极引进试验结果良好的几种饲草,促进舍饲、半舍饲的牧业经营方式的快速发展。 通过对以上技术的集成与组装,初步形成了极端干旱区绿洲护、封、育、造的恢复技术。推广舍饲、半舍饲的牧业经营方式,确定乔-草、灌-草的林业体系和限牧、围栏、封育的政策;建立了七配套的生活安置基地与人工肉丛蓉种植结合的生产模式,从根本上遏止额济纳绿洲生态恶化的现状,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达到最终使牧民逐渐从游牧的生活变成固定与半固定的生活方式。 通过自然的或人为林地进行人工肉丛蓉嫁接,使得牧民形成以生态建设为主,提高经济效益为辅生态建设模式。 总之,该成果选题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技术路线合理,资料翔实,结论可信,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历时5年,综合集成性强,试验、示范与推广结合紧密,社会经济效益明显,为极端干旱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也为干旱区绿洲管理提供重要借鉴。 论文发表在《Climatic Change》、《Soil & Tillage Research》、《Environment Geology 》、《AMBIO》、《中国科学》等SCI收录刊物和《植物学报》、《水科学进展》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其中SCI收录14篇,EI收录7篇,核心期刊30篇;联合培养博士后1名、硕博士8人。 |